十一、彰显古代官阶的官服补子

补子,简称为“补”,亦可称“胸背”或“官补”, 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。根据官位不同,纹样形式亦不同。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,武将的补子用猛兽。“补服”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。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,清代有所缩小,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。补子作为身份、等级的标志,是封建礼教制度在服饰中最典型代表之一。


提供藏品的藏家介绍,补子是从其先祖官服上拆下,酱红布料底子上用金银丝和刺绣织出图案,四周用卍字吉祥如意花草纹,满地海水红日,背景缀有石榴、佛手等象征官运绵瓞的瓜果,中间是表示官员品阶的禽鸟。构绘图案的金银丝是用真金白银抽拉而成,至今仍光彩夺目,特别是那轮红日,是用阿卡级的红珊瑚珠串而成,历经百年,仍鲜红欲滴。

封建社会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。明朝朱元璋时期,吸收唐代绣袍的内容和形式,并将绣袍上的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。为了加强巩固其政治地位,在服制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划分,尤其以官服的等级表现最为突出,对于区别品官的文武、官阶等进行了符号化的概括。到了清朝,仍承袭明朝服制的补子形式,但不再像明代将补子绣于常服之上,而是缀于补服之上,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,与明代相比,清代的补子相对较小,前后成对,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,后片则一整片,主要原因是清代补服为外褂,形制是对襟的原因。

根据《明会典》、《明史·舆服志》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规定,官吏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,藉以辨别官品。补子图案:公、侯、驸马、伯:麒麟、白泽;文官绣禽,以示文明:一品仙鹤,二品锦鸡,三品孔雀,四品云雁,五品白鹇,六品鹭鸶,七品鸂鶒(xī chì),八品黄鹂,九品鹌鹑;武官绣兽,以示威猛:一品、二品狮子,三品、四品虎豹,五品熊罴(pí),六品、七品彪,八品犀牛,九品海马;杂职:练鹊;风宪官:獬豸(xiè zhì)。并规定上可兼下,下不得僭上。

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,图案内容大体一致,各品级略有区别,

明:

文官:

一品仙鹤,二品锦鸡,三品孔雀,四品云雁,五品白鹇,六品鹭鸶,七品鸂鶒,八品黄鹂,九品鹌鹑;

武官:一品、二品狮子,三品、四品虎豹,五品熊罴,六品、七品彪,八品犀牛,九品海马;

清:

文官:一品鹤,二品锦鸡、三品孔雀,四品雁,五品白鹇,六品鹭鸶,七品鸂鶒,,八品鹌鹑,九品练雀;

武官:一品麒麟,二品狮,三品豹,四品虎,五品熊,六品彪,七品、八品犀牛,九品海马。

下图为文武官员补子品级禽兽大致示意图,图片资料来自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


细察藏家提供的藏品补子上禽鸟,应是表示七品文官的鸂鶒,鸂鶒状似鸳鸯,成双对,较大,有紫鸳鸯称谓。唐·温庭筠《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》:“溟渚藏鸂鶒,幽屏卧鹧鸪。”顾嗣立补注:“《临海异物志》:鸂鶒,水鸟,毛有五采色,食短狐,其中溪中无毒气。” 这就很有意思了,鸂鶒会食短狐,它在水中,水中就无毒气了。那么短狐是水中的什么怪物呢,《搜神记》记载汉光武中平中,有物处于江水,其名曰“蜮,”一曰“短狐。”能含沙射人。所中者,则身体筋急,头痛,发热。剧者至死。江人以术方抑之,则得沙石于肉中。诗所谓“为鬼,为蜮,”则不可测也。今俗谓之“溪毒。”用现在的话来说,传说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,名叫蜮,又有人称做射工、射影、短狐、水狐。有一种叫做蜮的动物,常藏在水中,当有人经过的时候,用嘴巴含取沙子射向人在水中的影像,凡是影子被蜮射中的人,都会发病,严重者甚至死亡,含沙射影的成语竟是出自这里。原来鸂鶒还有这样的作用,能除鬼域于无形之中,怪不得作为一县父母官的七品官服补子上会绣鸂鶒和红日,它是告诫穿这身官服的官员,朗朗乾坤,要正大光明,除奸恶,远小人,这样才对得起天下的黎民百姓。

编辑于 2022-04-09 11:31